《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20 13:27:15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较大小》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1

数学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课的开始以李颖和郭新颖比谁吃月饼多一些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改造,创造性的试用教材。在情境中始终以学生为主题,学生提出大胆的建议,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分数的欲望,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因材施教,始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能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数大小,从而让学生经历不同层面的认知体验,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虽然进行了情境教学,但是拓展的不够,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多。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2

这节课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重点是比较的法则,教材里列出若干方法与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是根据小数的意义展开的,并通过比较大小进一步充实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例7时,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比较,如6角大于4角8分,60个0.01大于48个0.01,还用图形来表示等。这样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就不是教材或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他们自己建构的。再通过试一试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比较,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比较,整数部分都是0的小数比较,还有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比较。

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练习的量比较大,我让学生说说应该抓住哪一点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在开放问题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掌握一些规律,从而提升比较小数大小的能力,效果不错。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3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体验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辩论中形成表象。我在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所以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掌握新知,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就直接出示几组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课堂显得太沉闷,我安排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合作探究,先出示位数不同的数进行比较,如454800○1100000;1660000○485000;78234○132000;530000○89654;99999○100000;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很轻松地归纳出先比数位,位数多的数就大,接着教师设疑提问:如果位数相同呢?接下来,小朋友再独立试一试,出示454800○720000;454800○485000;685200○685190;小朋友通过万以内比较方法的迁移也很容易得出比较方法:如果位数相同,先比较最高位的数,最高位数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再比较后面一位┄┄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三大组之间进行比赛,让学生相互出题,如果有哪个大组的学生回答错了,而另一个组的组员能回答出来就给另一个组加2分。这样把学生的斗志都激发出来,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和出题,正确率也很高。但是上课时,我也发现有几个胆小的学生因为怕答错而拖自己组的后腿,就不敢举手,后来经过我和同学的再三鼓励他们才很不情愿的回答问题。课后我就想,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是不是该换一种方式鼓励他们,帮他们建立自信心。

我以“体验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习、

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和方法。经过当堂检测,学生做的作业也比较理想,达到了预期制订的教学目标.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4

在教学本册《数的比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品的多少,能用20以内的数序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已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序(当然中重度除外),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此刻,我反思的是这其中的第一个环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以前学习多和少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比较。现在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要用>、<来表示,是一种感知上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想要过渡得好的关键还是旧知识的迁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我在导入过程中,用了很多实物来演示,让学生说说哪些多哪些少,凭直观观察,就一些中重度的学生也能看出,哪些多哪些少。有了这样的过渡,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唤回来了,但目的是不仅仅停留在原有认知上,而要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例1是通过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引出两种数量相等。出示例图时,学生都在数是几个,结果我没问多少个,我问: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一样多,都是四个。中重度的学生也紧跟的说出是一样。这对于他们来讲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环节。所以我也没有浪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只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表示两个数相等用等号=,如4等于4,写作4=4,读作4等于4。之后,也举了很多例子,再说明几遍。

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之后,我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教学例2,认识>和<。过渡时,我设置疑问,问:两数相等用等于号,不一样了,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紧接着,我出示例2图,小鸡和小鸭、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忙着数数,我让他们先不用急着数,用眼睛看看,哪些多,哪些少,这样学生很快就回答是小鸡、圆形多,小鸭、三角形少。为达到教学目标,我进一步讲解:这就说明他们之间有多有少,不是相等的。那么相等用等于号,不相等用什么呢?不等号有两种-----大于号和小于号。接着我让学生数数,数后我板书。在我板书后,学生这下都蒙了,不认识这两个符号,不懂得应该怎么样读。借例题我进行一番讲解:小鸡5只,小鸭3只,5只比3只多,所以5比3大,写作5>3。三角形5个,圆形6个,5个比6个少,所以5比6小,写作5<6。讲解完后又带领学生读了几遍。为了让学生记住两个不等号的读法,我又向学生说明:主要看左边,把大于号小于号看成口,左边张大嘴就是大于号,闭着嘴就是小于号。读式子的时候,我指着左边,让学生反复的练习,最后基本能分清楚大于号和小于号了。在分清楚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游戏 ……此处隐藏7135个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同时也是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总结,因为在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也学过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也可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借助教科书上提供的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设了四名小朋友进行跳远比赛的活动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跳高的成绩排列名次。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使学生感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通过整数的比较法则,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提问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别是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回答某一档次的问题,这样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也可将问题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这样会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不足: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还掌握的比较好,但我还是觉得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

2、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15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线段知识之后教材安排的一节课。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基本上按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结合问题整体感知———巩固知识强化练习总结感悟提升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进行的。课堂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的特征,顺利推进教学内容。

首先情景问题的引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个子问题,问题1:我们在生活中和朋友比过个子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猫和小狗谁的个子高?播放动画课件1(小猫和小狗站在斜坡上,小猫在前)学生的结论不一,但是都说不能肯定小猫高,问题2: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学生讨论的很热烈。有的说:量一量;有的说:看一看,有的说:让他们们站在同一平面上————我及时肯定了大家的说法,同时动画演示:把身高抽象成线段比较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顺势引出了课题。

有些学生提出直接看就行,我设计了问题3: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你知道他们哪个长吗?(动画演示两条长度一样的线段,一条是水平的,一条是倾斜的)有的说:一样长;有的说:水平的长,通过演示学生发现一样长。,借助于学生的错觉,顺势引出:科学比较的重要性。有了前面的问题铺垫,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得出线段的比较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应迅速,情绪高涨,效果特别好。

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在按照我之前设计的顺序进行。课堂中设计的观察图形比较线段大小的实例学度,引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需求的矛盾,带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尺规做线段的必要性,新课的进行非常顺利。在教材上本节课是先给出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再借助于这样的概念引进尺规作图。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接受知识的耐力等因素,有意调整了课程编排,吧线段的大小比较和尺规作图放在前边,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教学放在最后。便于学生能够在最好的状态下学习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以在讲完比较线段大小之后,直接设计问题:“你会用圆规做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由于学生对此不太熟悉,所以那个环节看起来特别安静,学生无所适从,我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我说:“谁会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有两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举手示意会做,我说“你来演示一下吧”那位同学演示完之后,很多同学也明白了,老师直接总结了用尺规做一天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并结合习题强化练习。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可是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总让我有些不踏实。下课之后,我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了课堂的情况,学生都表示不知道他们(那两个聪明的学生)是怎么想到的用圆规截取———听了学生的话,我沉思了好久。学生的经历是他们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知识生硬的塞给他们,效果也不会太好。

假如:

1、如果老师在发现学生的反应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解决,并顺势给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估计学生再进行下个环节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生硬了。进而总结用圆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也不会是问题。

2、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做合理的调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课前我能够注意到知识的衔接与完整,同时,在课下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力求在课堂上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学生乐学、积极参与、生动的课堂。

通过这堂课,我提醒自己,在教学时,要多方面的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生硬的给予,我们应该多考虑的是怎么样让学生更易、更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如何更好地把课改理念和我们学生实际相结合并加以实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