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材简析 学路 教路】
《失物招领》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一年级一班的小学生到植物园旅游留下了一些垃圾,经过老师的巧妙教育,使学生主动改正了错误。所以它是是环保教育不可多得的篇章。根据教材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你所在的学校有过这样的事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可课文里却要叫失物,为什么要这么叫呢?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明白蓝天白云、碧水清风、红花绿荫等这一切都不是必然的;都需要大家去爱护、去延续
【学习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教育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可课文里却要叫失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垃圾废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设疑,结合生活解题
1、出示课题:
失物招领
学生齐读课题。
2、小朋友,你丢过东西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对!丢失的物品就叫失物。
现在你知道在火车站、机场、公园等公共场合的失物招领处的作用吧。
3、学生再次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简单理清学生提出的问题:
是谁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是怎样被失主认领的呢?失主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
二、初读课文
1、电脑出示动画,配乐朗读课文,这些失物是什么?
(小朋友丢的垃圾)
2、明明是小朋友丢的垃圾怎么会变成失物呢?让我们一起跟小朋友到植物园去看看吧。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学生字:
读准字音,认记字型,读好轻声音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多媒体出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⑵ 正音,注意读准:
翘舌音声母的字:失、专、准、双。
后鼻音韵母的字:同、工。
⑶ 摘掉拼音小帽,你还会读吗?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⑷ 课文共有几小节?比比谁读得正确。
(边读边想)
3、标好小节:
开火车读,如果前一人读错了,后一人将此段再读一遍。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告诉同学们,你知道什么?
(学生读后交流)
2、同学们在植物园里搞了哪些活动呢?
抽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听工人爷爷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
⑴ 去过深圳仙湖植物园吗?你能学张大爷的样子,介绍里面的一些植物?
(学生边说边出示仙湖的录像)
⑵ 觉得仙湖植物园美吗?怎样才能让这么美丽的环境保持下去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老师归纳)
六、作业
1、自由读课文。
2、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植物的图片和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2、学生之间交流所收集的有关植物的图片及资料。
3、读1~2自然段。
二、学习3~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3~8自然段。
2、当同学们参观完植物园,准备回家时,唐老师说了什么话?请用 划下来。
出示唐老师的话:
指导朗读。
唐老师说话时的语气怎样?平时,老师在什么情况下会严肃地说话?
试着用严肃的语气读唐老师的话:
老师示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齐读。
3、小组合作学习:
⑴ 再读5~8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议:
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⑵ 失物招领中的失物本来是指丢失的物品,在这里老师为什么把同学们丢的垃圾称为失物,让同学们去认领?唐老师的用意何在?
4、启发情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⑴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的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⑵ 如果你是这些乱丢垃圾的同学当众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5、那几位丢东西的同学领到自己的失物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 指名读第7段,随时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⑵ 别的同学一边读一边想:
那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
小组自由朗读,读后讨论:
他们领回自己的东西了吗?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
6、唐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会怎么想?谁能出来扮演一下他们?
三、写字指导
专字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点。
队字的双耳旁,要强调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人字的撇留出空来。
级的横折折撇要写平稳。
四、作业实践活动
找失物:
找一找在自己的校园内或住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就将它们扔到垃圾桶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3、出示课后读读比比:
⑴ 学生自主读一组,比一组:
……此处隐藏7544个字……能为人类做什么?6、你还了解哪些会捉害虫的动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及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7、熟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悬念引入,学习古诗
1、师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蜻蜓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美丽、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用自己的本领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老师说诗句,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出是公鸡。)
2、出示挂图,请学生自主观察。指导学生说说画面描绘的公鸡的外貌特点。
3、自读古诗,边读边想公鸡的特点。
4、借助图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并背诵古诗。
5、汇报背诵古诗的情况。
6、你还能背诵哪些写动物的古诗呢?试着背给大伙听听。
六、读一读,和鸽子做朋友
1、激趣谈话。师引导学生看窗外的天空,鸽群正振翅飞过。这些鸽子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又有什么本领呢?出示短文。
2、自读短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短文的情况。指名读短文,生评议,互相帮助。
4、熟读短文。读了短文,你了解鸽子有哪些本领?生反馈。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鸽子的知识?生反馈。(信鸽可送信,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等。)
6、再读短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