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18:45:45
初中数学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中要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以西宁到拉萨路段为背景引入教学知识。根据路程、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习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概念和运算法则。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让学生把整式计算与有理数计算进行类比,体会数式通性,既可以复习前面所学数的知识,又使得式的有关知识得以简化,在教学中,多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小组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合并同类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有理数的运算,体会数式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问题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归纳;通过数与式运算的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重难点是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复习:①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②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

2、探究新知

①分析例2:⑴求多项式2x-5x+x+4x-3x-2的值,其中x=。

⑵求多项式3a+abc-c-3a+c的值,其中a=﹣1/6,b=2,c=﹣3.

师生合作探究:一种方法是直接把x的值代入多项式计算;第二种是把多项式经过合并同类项,即化简后,再代入x的值计算,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解法1:把x=代入2x-5x+x+4x-3x-2得

2×﹙﹚-5×+﹙﹚+4×-3×﹙﹚-2

=2×-5×++4×-3×-2

=-2.5++2--2

=﹣2-

=﹣2.5

解法2:2x-5x+x+4x-3x-2

=﹙2+1-3﹚x+﹙﹣5+4﹚x-2

=﹣x-2

当x=时,原式=﹣-2=﹣2.5

教师总结: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得出,先化简多项式,再把x的值代入化简后的整式进行计算简便。

⑵3a+abc-c-3a+c

=﹙3-3﹚a+abc+﹙﹣+﹚c

=abc

当a=﹣1/6,b=2,c=﹣3时

原式=abc=﹙﹣1/6﹚×2×﹙﹣3﹚=1

2、练一练: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3a+2b-5a-b,其中a=﹣2,b=1;

⑵3x-4x+7-3x+2x+1,其中x=﹣3

3、分析P65的例3

例3:1、水库中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下降2m;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上升0.5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为x千克,上午卖出3袋,下午又购进同样包装的大米4袋,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1、把下降水位变化量记为负,上升的水位变化量记为正,第一天水位的变化量为﹣2acm,第二天水位变化量为0.5acm。

两天水位变化量为﹣2a+0.5a=﹙﹣2+0.5﹚a=﹣1.5a﹙cm﹚

2、把进货的数量记为正,售出的数量记为负

进货后这个商店共有大米5x-3x+4x=﹙5-3+4﹚x=6x﹙kg﹚

四、小结: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要求多项式的值,必须将多项式适当化简后可以化简计算。

五、作业P70﹙4、5﹚

初中数学说课稿2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 ……此处隐藏22697个字……方程的一般步骤,讲解例题:

解:原方程可化为:

方程两边同乘 ,约去分母,得

(x+3)-8x=x2-9-x(x+3)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检验:把x=3代入最简公分母 (x+3)(x-3)=0

∴x=3是原方程的增根

∴原方程无解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教师鼓励同学们亲自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巩固解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学习例题交流讨论,找两组同学到黑板上尝试解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例题的合作研究,使每个学生对分式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的认识,在此环节,鼓励同学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聆听。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评价,给同学以鼓励和引导。

③我还设计了几个小题让同学们思考分式方程解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在知道分式方程的根的情况下求式中字母的值

教师小结:

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巩固

六、课内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提一个问题

初中数学说课稿15

写说课稿一定要有正确的思路,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因式分解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初中数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